Published on

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

Authors
  • avatar
    Name
    Cookie
    Twitter

在你几十年的人生中, 你一定或亲自遇到,或听说,或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人。他们的说话语气平静,所用的词汇简单,却能把一件复杂的事情讲得一清二楚甚至引人入胜。

你也一定遇到过另外一种人,于内他们讲不清一个想法的演变,于外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没有自己的看法,而只是内容和外形的一致模仿。

为什么有的人能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观点,找到许多事物间新鲜的联系。有的人却只是吐字如拉磨,来来回回也凑不出一个完整的想法。为什么有的人看了很多书,却依然表现得知识匮乏?而另外一些人能同时在多个领域精通?

我带着这些问题观察周身不少时日,或研究别人成熟的经验,也曾试着模仿那些佼佼者们的思维逻辑,于是逐渐明白,其中缘由,一方面是天赋上的差异,另一方面,则在认识世界的方法上,各有不同。

我们常把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称作学习知识。可知识这个词到底指代了什么?市场的菜价上午比下午要贵一些,算不算知识?从云如鱼鳞,知道天将要晴转阴雨,算不算知识?一间餐厅的好坏评价,又算不算知识?

那到底什么是知识呢,这里我想借用一个模型来介绍自己对此的理解。

说到大多数人,以及大多数认识世界的过程,往往遵循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。

具体点说,人通过对外部的观测来获取如温度、气压、心率之类的数据或者如明、暗之类的状态。单一的温度、气压只是一组数字,但对某一片区域的连续观测,便能揭示当地的气候与其变化趋势。

一盏灯明或者暗本身于一个人并无太多用处。但明暗的特定交替变化,比如航海时的信号灯,则可以通过约定的规则,或向另一些船求救,或要求引航、保持距离等等。

也就是说,通过对数据的总结或状态变换的解读,我们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。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玻璃般的孤立存在,又如蜉蝣般短暂。(今日的气温高低在第二天就失去意义。)

但一个人若在此之上更近一步,从感受到气压温度的波动,云的移易变化,到遇上落雨,从而在具体自然现象中找到一些经验上的联系。又或者察觉到心跳呼吸的缓急变换,身体上的发热作寒,同一个具体的人,一些具体的事,共同发生,进而明白爱作为一种情感对身体的影响。

不同信息间的协调作用给人一种经验上的认识,这种经验也即是我们常说的知识。它们比信息更抽象,也因此能更长久存在。

我们追求知识,但更渴望获得智慧,那智慧又是什么呢?在我看来,智慧一方面是比知识更抽象的存在,从而在不同的领域都能发生作用。比如从云的变化到预测落雨,用更抽象的话来说,是通过特征来预测一个系统内部状态或未来变化。同样的方法在医学中,则体现为由症状来推测疾病的因由,在机器学习中,则体现为由特征(feature)来生成模型预测。

另一方面,智慧还包括了对知识的判断与取舍,也即知道在当下的情形里,如何协调知识才能得偿所愿,又或者明白,一种知识在眼下的劣势以及在另一时又有如何的优势。

说到这,聪明的你大概也能明白,那些出众的人所具有的不仅仅是知识,更是智慧。这虽然一部分受天性所性,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亦能后天系统性习得。

接下来我想通过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与经验。我自己也在不断练习、实践的过程中,难免有出错。我把系统性学习的组成分为几个部分。

学习的目的

往大了看,一个稍稍理性的人,是把学习作为求道解惑,满足好奇的方式。他们对拓展“知道”的疆界有莫大的热情,用学习反哺这拓疆的过程,从现象中归纳出更通用的规律,用联想去构造更多的可能性,去创造,把人类的发展视为己任。

另一个稍稍感性的人,则容易在学习中去寻找情感的不同种象征。这种多样性一方面让人各有所好,各适其性,另一方面,也是让人在得失取予间明白,何时近乎笨拙,何时仿佛聪明。一个人若能学到世界的多样性在人世的不同表现,则对于人生的很多曲折坎坷,都能更为平静地度过。

这两者往往又是同一个尝试去明白存在本身的人。

往小了看,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训练思维,掌握智慧。一方面是方便当下生活的困难在不同方式下被化解,另一方面是从过去的不同人事经验中明白在将来所要顺应的变动。考试,工作,只是这一目的的不同表现形式。

学习的侧重

世上的学问千千万万,每个人的侧重也随兴趣而有所不同。但越是基础的知识则越可能跨越领域,所产生的效用也更大。基础是一个空泛的词,在一门学科的语境下,比如说计算机科学,基础是关于计算机自身如何运转,人和它如何交流,它们彼此又如何通信的知识。在认知世界的语境下,基础又可以是逻辑推理,科学方法论,有限和无限的博弈。

结构性的了解

如同高楼从钢筋水泥开始,正式的学习开始之前也需要在结构上对内容全貌有一些理解。

比如一个人想了解癌症,在其作为疾病本身的意义上由浅入深,便需要明白基因的构成,蛋白质的编码机制,再到肿瘤的发生机制,不同肿瘤的成因,之后又可以选择在检测上下功夫,或在治疗上做文章,而这两个词本身,又代表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检测手段同治疗方案。

在广度上,那个人又能去了解癌症在当下的规模,同时又能(深度上)细致到各个种类,各自的患病率,死亡率等等,或对应药物的研究流程,从原材料到临床上的三期试验,或在经济学上的体现,比如相关供应链的结构,经济效益,投入和回报等等。

不难发现,结构本身是深度和广度的两相结合。在探寻结构的过程中,既能明白知识所跨越的领域,也能清楚至今为止人们在不同路径上付出的最大努力。这种了解相当于一份地图,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分配精力,构建自己的学习路径。

目标与计划

人在天性上享乐的成分多一些,在生活上散漫的成分多一些,在人生意义上又是迷茫的成分更多一些,自然大多时候便很难在一件事情上坚持下去。当然总有一部分人,把严于律己作为快乐,又固执得不达目的不罢休,但这里即然说的是大多数,也就提出一个在我看来对大多数人可行的方法。

目标先要在时间上确定一个期限,二来在能力上有合适的考量,太容易实现,就少了成就感,太过于困难,则难以为继。

目标还要可以量化,从而方便计划具体到准确的数字上。如此,一个人便能清晰地知道自己每天醒来后应该去干什么,干完后又距离目标还有多远。

以学习一门语言为例,“一年掌握日常的交流”这个目标就过于宽泛模糊。但若换成“一年掌握两千词汇,六百句式,十种语法”,就能很直观地把这些分派到每日的事物上。

最后,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生活中总有意外的琐事,有人情往来,还有身不由已,所以计划与目标本身也应该及时动态调整。每日记二十个新的单词如果太过于耗费精力,就得及时降低一些要求,延长安排的时间。做完一件事比多花些时间更为重要。

合适的媒介

媒介本身也应该具备系统性,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长,在我看来书是最好的。但不同的作者写作方法不同,逻辑思路也不同,别人推荐的书不一定适合自己。最好在正式开始前把所能找到的书籍都略读一下。

每个领域往往都有各自的通识读本,比如牛津的通识读本系列,它们往往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涉猎,却又浅尝辄止,给人以很好的指引。

与现有知识建立连接

学习时不急于通读,而是先按照目录的内容建立自己的一些理解,或速度部分章节提取出一些关键字,大概明白书里要讲哪些内容,而自己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现成的理解。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模糊且不准确的框架,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,不断修补这个框架,就能把新学的和已知的更紧密结合起来。

框架的建立可以尝试用三个维度去定义:

是什么:一些基本定义以及相关的概念。

怎么样:具体怎么使用?何时适用,何时不适用?

为什么:为什么需要它?如果没有它会怎么样?

学以致用

一味的摄入只会把自己吃成一个思想上的胖子,而没有健硕活跃的思维能力。

每次训练围绕所学的结构递进,而不是一个个分散的主题。每次练习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,或为了加深理解,或为了构建自己的作品(思考)。每一次的训练都是为了强化自己在目标上的进展。每一次训练都有相应的评价反馈,什么算得上优秀,什么又差强人意,下次训练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改进。

一个广为人知的方法是“费曼学习法”,也即用自己的语言去教授他人自己所学。一个人即对某个领域或某个分支“完全掌握”,那就应该可以轻松地进行通俗性的解释。这同时也训练换位思考,针对不同背景的人,如何进行取舍,哪里可以详细,哪些能被忽略。

另外,梳理领域发展历史,追溯的历史越久远,越能更清晰地认识变化轨迹中的必然与偶然。历史上那些关键的决定往往折射出知识探索中最天然与本质的一面。

最后,做计划,稳定地练习下去。

广泛的阅读

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,并不意味学习结束了。大量浏览相关博客,书籍,目前的学习只能解决”已知的未知”,你知道你有什么问题要解决,但不能解决”未知的未知”,即无法提出的问题。还要知道当前领域与其它领域的关系,从而让知识进行连接和迁移。最终让人有跨领域的眼界。

开放的心态

这个世界一切都在变,所学的内容也会被修正,否定。用一个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新旧上的变化。用亲身实践去破除主观上的偏见。

最后,人之所以不断成长,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,不间断的努力与积累。关键还在于自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