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Published on
下一个文艺复兴
- Authors
- Name
- Cookie
在目睹人工智能近几年的飞速进步后,我时常在深夜问自己:未来会是什么样子?今天在网络上偶然刷到一篇关于AI与知识变革的讨论,内心突然涌现出一种冲动,想把自己这些零散的思考整理出来。
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:
文艺复兴的实质,是知识解释权的去神职化,是从封闭体系向开放主体的过渡。解释世界的权力,第一次从教会转向了个体……而今天,AI正在重演这一过程:知识不再由专家与体制垄断,而成为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提示词与结构语言调用生成的资源。掌握结构调度力与解释权的人,才是真正的新一代知识主权者。
短短几句话,把我脑海中模糊的感觉清晰地勾勒出来。
在我看来,值得关注的核心变化有两个:
- 知识的去中心化趋势
- 通过结构语言主动生成知识
什么是结构语言?
简单来说,所谓“结构语言”,就是一种有意识地通过条件、范围、方法等参数来约束和引导AI思维的提问方式。举个例子:
- 普通提问者:“帮我分析今年的销售数据。”
- 结构化提问者:“请分析今年销售表现,识别关键问题和机会。数据维度包括:按月、按产品线、按地区。输出格式为:1. 核心指标总结 2. 关键趋势识别 3. 异常数据分析 4. 可执行建议。”
后者的结果,通常是更精准、更具洞察、更有可执行性的分析,而不是一堆空洞的总结。提问方式,本质上反应了一个人的认知深度。
知识点 ≠ 知识
借用DIKW模型:
- Data(数据)
- Information(信息)
- Knowledge(知识)
- Wisdom(智慧)
数据是观察与测量的原始记录,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,形成回答‘什么’、‘哪里’等问题的信息。比如一个GPS数据本身没有任何意义,但和地球的经纬度结合就有了“位置信息”。信息往往是高度碎片化,且很强的上下文依赖。我们所说的知识点其实是信息。
而真正的知识,是这些点经过理解、重组、内化后形成的结构性认知。简单来说,就是能看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、归纳规律、形成系统性认知框架。比如观测气候变化规律总结出地理区域基于”气象带“的划分。
我们习惯于向AI提“为什么”这种泛泛的问题,得到的往往只是一些“知识点”或者“信息碎片”。想要上升到“知识”,甚至“智慧”,还需要人的主动参与与结构化加工。而“结构语言”的应用,正是这个加工过程的开端,它让AI的回答更贴近自身的思考框架,更易与旧有知识结合。
AI如何改变知识权力结构?
过去几百年,知识的生产、验证与传播,牢牢掌握在极少数机构手中:大学、研究所、出版社、大型媒体。想接近这些资源,你必须融入体制,接受重重规训,从入学考试,到项目申请,再到发表审核……个体的好奇心,在这样的体系中常常被磨平。提问的权利,曾经是一种稀缺品。
但AI正在改变这一切。任何人,只要有问题、有思路,哪怕只是一个想法,都可以通过AI获得即时反馈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对话可以无限延伸、持续深化。知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,而是可以被任何人调度、生成、验证、演绎的开放资源。
可检验性
科学不知有思考,更离不开检验。恰好,另一个正在快速发展的领域——‘数字孪生’,正在为科学提供一种更高效、低成本的验证工具。简单来说,数字孪生就是某种现实世界对象或系统的虚拟模型,你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对它进行模拟、测试和优化。
以前,科学实验必须在真实世界里进行,受限于资金、设备、场地等各种资源。而如今,越来越多的科学验证环节,开始转移到虚拟环境中。药物研发、材料探索,甚至是城市交通建模,都在走向这种“数字化验证”。这意味着,普通个体参与科学探索的门槛也在降低。
知识创新的指数时代
当AI赋予个体知识生成能力,数字孪生赋予个体假说验证能力,整个社会的知识创新速度,必然进入指数级爆发阶段。就像个人电脑在20世纪70年代带来的信息革命一样,这一次的变革,规模更大、速度更快、影响更深远。社会结构、经济模式、教育体系、贸易规则……几乎一切都会被重新塑造。
在这种环境下,我认为未来的学习与成长策略需要几个转变:
1. 向“全才型”转变,跨学科学习
AI擅长跨领域连接,未来最有价值的人,是那些能在多个领域建立连接感知的人。越多知识意味着越丰富的连接,让人更善于发现,拆解,构建问题。
2. 建立自己的“知识接口系统”
你可以用任何喜欢的工具(比如我用Notion)去整理、归档、重构自己的知识地图。
每一个新知识点,要成为自己认知体系中的一个可被调用的节点。
3. 把AI当作“合作伙伴”而不是“秘书”
秘书只执行命令,而合作伙伴,会主动提醒你盲点,提出反问,帮你拓宽思路。
下次当你对AI提问时,不妨先这样开始:
帮我设计一个最优的提示词,让你能更好地理解我的目标并给出最佳答案。
这是一次思维范式的转变。
4. 养成“想到就去试”的习惯
未来的机会成本会越来越低,不要让过度规划和犹豫成为行动的障碍。
遇到新技术、新方法,最好的办法就是立即上手。动手实践,是理解新事物最快的方式。AI时代,试错的代价前所未有地低。
最后
在写到这里的时候,我突然想起杨绛先生曾的一段话:
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,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。好读书,肯下功夫,不仅读,还做笔记。人要成长,必有原因,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。所以,关键还在于自己。
不管未来多么不可预测,关键始终在于我们自己。